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报告> 其他> 企业管理> 正文

2015-2020年中国城市群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发展建议报告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014年,我国规划和建设的城市群数量已在30个左右。我国已经形成了10个主要的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7个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分别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
近年来,国家已把城市群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未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另外我国将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188bet金宝搏网站 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城市群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发展建议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群的概念、特征等,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环境、综合状况及比较特征,接着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中三角等主要城市群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对国外城市群的模式及经验做了借鉴分析。随后,报告对城市群做了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社会风险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城市群基本概述
1.1 城市群的概念起源与演进
1.1.1城市群思想的早期孕育和孵化
1.1.2 城市群概念的诞生和新发展
1.2 城市群的界定及特征
1.2.1 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1.2.2 城市群的主要特征
1.2.3 城市群的界定标准
1.3 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及动力
1.3.1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
1.3.2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
1.3.3 城市群演进的动力机制

第二章 2013-2014年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环境分析
2.1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形势
2.1.1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
2.1.2 中国经济缓中企稳
2.1.3 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2.1.4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2.2 三中全会改革相关政策利好
2.2.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2.2 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
2.2.3 加快城市自贸区建设
2.2.4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2.3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2.3.1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
2.3.2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未来之路
2.3.3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2.3.4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2013-2014年中国城市群整体发展分析
3.1 我国城市群的历史进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成长阶段
3.1.3 迅速发展阶段
3.2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3.2.1 我国城市群规模
3.2.2 总体态势与特点
3.2.3 城市群发展水平
3.2.4 传统模式的转变
3.2.5 地方加速布局城市群
3.3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类型和功能定位
3.3.1 政府引导类的城市圈
3.3.2 市场导向型的城市群
3.3.3 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的城市群
3.4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3.4.1 经济全球化
3.4.2 新型工业化
3.4.3 信息化
3.4.4 交通基础设施
3.4.5 政策引导
3.5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影响分析
3.5.1 宏观调控政策对城市群的影响过程
3.5.2 国家重点区域政策的影响过程
3.5.3 政策总体实施效果评价
3.5.4 政策作用的未来展望
3.6 我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3.6.1 发展模式的问题
3.6.2 区域合作不充分
3.6.3 环境问题突出
3.6.4 文化融合不足

第四章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比较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我国十大城市群的范围界定
4.1.2 沿海地区六大城市群的界定
4.2 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比较
4.2.1 相关理论综述
4.2.2 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范围界定
4.2.3 空间结构特征的测算
4.2.4 空间结构特征比较
4.2.5 比较结论的综述
4.3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综合状况比较
4.3.1 文献综述
4.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3.3 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
4.3.4 缩减非均衡差异的政策建议
4.4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比较
4.4.1 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生态发展指数计算
4.4.3 生态发展状况评价结果及特点
4.4.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5 沿海六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比较
4.5.1 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4.5.2 现状特征分析
4.5.3 时间演变分析
4.5.4 影响机制分析
4.5.5 比较结果总结

第五章 2013-2014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分析
5.1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现状分析
5.1.1 经济总量
5.1.2 产业结构
5.1.3 财政收入
5.1.4 对外经贸
5.2 长三角城市群内需市场分析
5.2.1 固定资产投资
5.2.2 消费市场
5.2.3 物价水平
5.2.4 城镇收入
5.3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5.3.1 总体现状
5.3.2 空间布局
5.3.3 不断扩容
5.3.4 内部交融
5.4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问题及路径
5.4.1 主要问题
5.4.2 发展构想
5.4.3 路径选择
5.4.4 政策建议
5.5 基于“3D”框架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分析
5.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5.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背景
5.5.3 基于3D框架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
5.5.4 结论总体综述

第六章 2013-2014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现状分析
6.1.1 经济总量
6.1.2 产业结构
6.1.3 固定资产投资
6.1.4 对外经贸
6.2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现状分析
6.2.1 区域一体化进程
6.2.2 基础设施建设
6.2.3 社会民生
6.2.4 生态环境
6.3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形势分析
6.3.1 与其他两大城市群的比较
6.3.2 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6.3.3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6.3.4 发展竞争力
6.4 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瓶颈分析
6.4.1 制度瓶颈
6.4.2 产业结构瓶颈
6.4.3 治理模式瓶颈
6.4.4 人才瓶颈
6.5 珠三角城市群的前景及方向
6.5.1 发展前景展望
6.5.2 规划及战略
6.5.3 核心城市应发挥作用
6.5.4 粤港澳合作需要突破

第七章 2013-2014年京津翼城市群发展分析
7.1 京津翼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7.1.1 外部环境的变化
7.1.2 经济发展特点
7.1.3 经济发展阻碍
7.1.4 策略及建议
7.2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联系分析
7.2.1 相关理论概述
7.2.2 经济联系强度
7.2.3 城市流分析
7.2.4 研究结果总结
7.3 京津冀城市群网络集中性及空间结构研究
7.3.1 研究方法
7.3.2 可达性与城市网络结构
7.3.3 经济与交通共同作用下的城市网络结构
7.3.4 研究结论总结
7.4 京津翼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分析
7.4.1 发展优势
7.4.2 发展劣势
7.4.3 发展战略
7.4.4 对策措施

第八章 2013-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分析
8.1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
8.1.1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简介
8.1.2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特征
8.1.3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
8.1.4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8.2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态势
8.2.1 战略谋划
8.2.2 竞争格局
8.2.3 发展潜力
8.2.4 政策利好
8.3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层面发展分析
8.3.1 交通网络
8.3.2 产业合力
8.3.3 生态建设
8.3.4 多层合作机制
8.3.5 核心城市定位
8.4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及动态变化分析
8.4.1 区域经济联系研究评述
8.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4.3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8.4.4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九章 2013-2014年其他主要城市群发展分析
9.1 山东半岛城市群
9.1.1 基本介绍
9.1.2 区域经济现状
9.1.3 协同合作动态
9.1.4 规划及战略
9.2 海峡西岸城市群
9.2.1 基本介绍
9.2.2 城市流强度分析
9.2.3 优势及挑战分析
9.2.4 发展规划
9.3 中原城市群
9.3.1 基本介绍
9.3.2 区域经济现状
9.3.3 开放型经济比较分析
9.3.4 发展问题分析
9.4 成渝城市群
9.4.1 基本介绍
9.4.2 发展形势分析
9.4.3 机遇及挑战分析
9.4.4 未来规划动向
9.5 关中城市群
9.5.1 基本介绍
9.5.2 区域经济现状
9.5.3 发展策略分析
9.5.4 未来规划动向

第十章 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借鉴
10.1 世界城市群发展特点及经验
10.1.1 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10.1.2 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特征
10.1.3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
10.1.4 世界城市群的建设经验
10.2 世界五大城市群概况
10.2.1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10.2.2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10.2.3 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10.2.4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10.2.5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10.3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典型模式
10.3.1 日本模式
10.3.2 美国模式
10.3.3 英国模式
10.4 国际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研究
10.4.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10.4.2 英伦城市群
10.4.3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10.4.4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0.4.5 主要经验总结
10.5 日美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对中国的启示
10.5.1 日本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10.5.2 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10.5.3 日美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比较分析
10.5.4 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启示
10.6 日韩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10.6.1 重视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10.6.2 加强区域协调的机制化建设
10.6.3 动态调整中央地方间关系
10.6.4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城市群发展
10.6.5 合理解决城市化土地征用问题
10.6.6 日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及战略分析
11.1 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规律
11.1.1 产业结构的演进
11.1.2 产业特色的优势
11.1.3 产业集群的发展
11.1.4 核心城市的服务业
11.1.5 各城市的产业分工格局
11.2 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布局的联动分析
11.2.1 区域产业布局
11.2.2 工业化进程
11.2.3 服务业的发展
11.2.4 城市群规划建议
11.3 城市群发展的立法需求及其供给
11.3.1 城市群规划密集出台
1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城市群发展的立法需求
11.3.4 地方立法的重要意义
11.4 中国城市群交通合理发展的分析
11.4.1 我国城市群交通体系结构
11.4.2 面临的主要问题
11.4.3 国外的经验及启示
11.4.4 对策及建议
11.5 中国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问题分析
11.5.1 城市群边缘问题的界定
11.5.2 城市群边缘地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11.5.3 关注城市群边缘地带问题的必要性
11.5.4 城市群边缘地带问题的发展建议

第十二章 城市群发展的社会风险分析
12.1 城市群产生高风险社会
12.1.1 高风险社会的概念
12.1.2 城市群社会风险的可能性
12.1.3 高风险社会应对机制相关研究
12.2 城市群地区社会风险PIETINC分析框架
12.2.1 综合分析框架简述
12.2.2 城市群社会风险的“PIETINC”分析模型
12.3 城市群社会风险实证分析
12.3.1 自然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
12.3.2 个别人为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
12.3.3 系统人为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
12.4 城市群社会风险的应对
12.4.1 针对性采取措施
12.4.2 关注重要风险源
12.4.3 从源头规避风险
12.4.4 多方面综合应对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前景分析
13.1 宏观环境未来形势分析
13.1.1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3.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3.1.3 我国城市化的趋势分析
13.2 中国城市群的前景及趋势
13.2.1 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发展大势
13.2.2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趋势
13.2.3 主要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发展
13.2.4 区域性城市群数量继续增长
13.3 中国城市群面临的治理挑战
13.3.1 城市群治理的趋势
13.3.2 中国城市群治理的挑战
13.3.3 中国城市群治理的方向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附录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附录四:《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图表目录
图表 2011-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图表 2009-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趋势
图表 2011-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 2012年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
图表 2012-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累计同比)
图表 2014年1-12月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
图表 2011-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 2011-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 2012-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累计同比)
图表 2012-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 2012-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 2012-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 国家6个五年计划对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要点与实施效果分析(一)
图表 国家6个五年计划对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要点与实施效果分析(二)
图表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的国家扶持政策作用点(东部地区)
图表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的国家扶持政策作用点(中部地区)
图表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的国家扶持政策作用点(西部地区)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包含城市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经纬度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码尺r及其关联函数N(r)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分维值测算结果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分布形态图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综合发展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综合发展状况C层指标因子得分及排序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综合发展状况B层指标因子得分及排序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综合发展状况A层指标因子得分及排序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聚类谱系图(离差平方和法)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离差平方和分类结果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程度综合集成分区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图表 结构层指标和解释层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和权重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城市指标层指标指数值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城市解释层指标指数值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城市结构层指标指数值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城市目标层指标指数值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分类结果
图表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程度综合集成分区
图表 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 六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
图表 六大城市群各城市的得分及排名
图表 六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的得分与排名
图表 “3D”分析框架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指标体系
图表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3D”评价
图表 京津翼各城市与中心城市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场强
图表 京津翼城市群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
图表 京津翼城市群交通网
图表 高速铁路O-D Cost Matrix一览表/h
图表 北京到周边城市可达性情况/h
图表 可达性下城市网络节点和整体网络中心度
图表 城市网络和节点职位相似聚类柱状图
图表 北京对周边各城市经济作用力指数
图表 不同可达性下城市经济网络节点中心度和网络集中度
图表 不同交通模式下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演化
图表 中三角中心城市等级
图表 三城市群城市流产业分布情况
图表 三城市群城市流增长情况分析
图表 三个核心城市城市流增长情况
图表 海峡西岸城市群主要外向型服务产业外向功能量Eij
图表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流强度Fi
图表 开放型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 中原城市群各市开放型经济指标
图表 中原城市群各市开放型经济各指标的标准化指数与综合指数
图表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表
图表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图表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图表 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图表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图表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图表 城市群金融等级分布状况
图表 纽约、费城和波士顿大都市区金融业从业人员集聚情况
图表 波士顿城市群城市金融分工与特色
图表 以具有工作场所为基础统计的地区金融业增加值
图表 英伦城市群城市金融分工与特色
图表 欧洲大陆金融密集区
图表 欧洲大陆金融密集区主要城市金融分工与特色
图表 亚洲国际银行中心分类
图表 大阪主要产业占GDP比重
图表 横滨主要产业产值
图表 自然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分析框架
图表 以技术为核心的社会风险PIETINC分析框架
图表 个别人为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分析框架
图表 以观念为核心的社会风险PIETINC分析框架
图表 系统人为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分析框架
图表 以人口-产业为核心的社会风险PIETINC分析框架
图表 PIETINC社会风险分析框架
图表 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图表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
图表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续表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续表一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续表二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续表三
图表 除首都以外的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m2/人)
图表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m2/人)
图表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图表 城乡用地汇总表
图表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图表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购买流程
 1.确认需求:您可以通过“站内搜索”或客服人员的协助,确定您需要的报告;
 2.签定协议:确认订购细节,签定订购协议;(下载协议)
 3.款项支付:您可通过银行转帐、支票等形式办理汇款;
 4.发货:收到汇款或凭证后,2至3个工作日内Email报告电子版;款项到帐后,快递报告纸质版及发票。
Baidu
map